Facebook share linkFacebook share link
What's App share linkWhat's App share link
Reddit share linkReddit share link
Twitter share linkTwitter share link

亞伯拉罕在聖經時間線的位置

神的聖約

「聖約」貫穿整本聖經,帶出神由始至終不變的心意,就是神要作我們的神,我們要作祂的民。聖約通常由「神的應許」及「人的責任」兩部份所組成。只要人遵守 (或嘗試遵守) 聖約中的「責任」,神便會約束自己而覆行祂的「應許」。但是,倘若人放棄遵守 (或沒有嘗試遵守) 聖約中的「責任」,便會招致後果。

聖經記載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的對話,共有 7 次,請參考下面的經文。其中描寫得最詳細為第 4 次 (創15:1-21) 及第 5 次 (創17:1-21)。在第 5 次對話中,上帝更使用「約」這個字高達 13 次,包括「我與你立的約」、「我與你後裔立的約」、「我的約」、「永遠的約」等。以下總結 7 次對話中,「神的應許」及「人的責任」兩部份的內容:

神的應許

亞伯拉罕:
  • 享長壽、平安、有人埋葬 (創15:15)
  • 撒拉得後嗣 (創15:4, 17:16, 17:19, 18:10)
  • 後裔繁多,成為大國、多國 (創12:2a, 13:16, 15:5, 17:2, 17:4-6, 22:17)
  • 他及後裔安居於迦南 (創12:7, 13:15, 15:7, 15:18-20, 17:8a, 22:17)*
  • 地上萬族因他得福 (創12:2b-3, 22:18)
總括而言,就是上帝要作亞伯拉罕及他後裔的 神 (創17:7-8),會對他們多方面照料。有學者認為,最後一點也預表了基督的救恩。
 下面經文以紅色標示  * 留意附註

人的責任

亞伯拉罕:
  • 聽從神的話,離開原居地,到神所指示的地方生活 (創12:1)
  • 在神面前作完全人 (多個英譯本為 be blameless) (創17:1)
  • 聽從神的話,甚至願意向神捨棄獨子 (創22:16-18)
總括而言,就是需要遵行神的話 (創22:18)

上帝雖然要求男子受割禮,但同時解釋割禮只是立約的記號 (創17:10-14),因此筆者認為此非聖約中「人的責任」的核心。
 下面經文以綠色標示


立約時間 聖約的內容

1 呼召亞伯拉罕離開哈蘭迦南地時 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:「你要離開本地、本族、父家,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2我必使你成為大國,我必賜福給你,使你的名為大;你要使別人得福3為你祝福的,我必賜福給他;詛咒你的,我必詛咒他。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。」(創12:1-3)

2 亞伯拉罕到達迦南的示劍 (第一站) 7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,說:「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。」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。(創12:7)

3 羅得離開亞伯拉罕之後 14羅得離開亞伯蘭以後,耶和華對亞伯蘭說:「你要從你所在的地方,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;15你所看見一切的地,我都要把它賜給你和你的後裔,直到永遠16我要使你的後裔好像地上的塵沙,人若能數地上的塵沙,才能數你的後裔。17你起來,縱橫走遍這地,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。」(創13:14-17)

4 亞伯拉罕從四王手中救回羅得等人 (包括所多瑪王),並因為神的緣故拒絕所多瑪王的謝禮後 1這些事以後,耶和華的話在異象中臨到亞伯蘭,說:「亞伯蘭哪,不要懼怕!我是你的盾牌,你必得豐富的賞賜。」2亞伯蘭說:「主耶和華啊,我還沒有兒子,你能賜我甚麼呢?承受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以利以謝。」3亞伯蘭又說:「看哪,你沒有給我後嗣。你看,那生在我家中的人要繼承我。」4看哪,耶和華的話又臨到他,說:「這人不會繼承你,你本身所生的才會繼承你。」5於是耶和華帶他到外面,說:「你向天觀看,去數星星,你能數得清嗎?」又對他說:「你的後裔將要如此。」6亞伯蘭信耶和華,耶和華就以此算他為義。

7耶和華又對他說:「我是耶和華,曾領你出迦勒底吾珥,為要把這地賜你為業。」8亞伯蘭說:「主耶和華啊,我怎能知道我必得這地為業呢?」9耶和華對他說:「你為我取一頭三歲的母牛犢,一隻三歲的母山羊,一隻三歲的公綿羊,一隻斑鳩和一隻雛鴿。」10亞伯蘭就把這些都取來,每樣從中間劈成兩半,一半對著另一半排列,只有鳥沒有劈開。11當鷙鳥下來,落在這些屍體上時,亞伯蘭就把牠們趕走了。

12日落的時候,亞伯蘭沉睡了。看哪,有大而可怕的黑暗落在他身上。13耶和華對亞伯蘭說:「你要確實知道,你的後裔必寄居在別人的地,服事那地的人;那地的人要虐待他們四百年。14但我要懲罰他們所服事的那國,以後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裏出來。15至於你,你要平平安安歸到你祖先那裏,必享長壽,被人埋葬16到了第四代,他們必回到這裏,因為亞摩利人的罪惡到現在還沒有滿盈。」

17日落天黑的時候,看哪,有冒煙的爐和燒著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。18在那日,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,說:「我已賜給你的後裔這一片地,從埃及河直到大河,幼發拉底河19就是基尼人、基尼洗人、甲摩尼人、20人、比利洗人、利乏音人、21亞摩利人、迦南人、革迦撒人、耶布斯人的地。」(創15:1-21)

5 生以撒前一年 1亞伯蘭九十九歲時,耶和華向他顯現,對他說:「我是全能的神。你當在我面前行走,作完全的人2我要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。」3亞伯蘭臉伏於地;神又對他說:4「看哪,這就是我與你立的約你要成為多國的父5從今以後,你的名字不再叫亞伯蘭,要叫亞伯拉罕,因為我已經立你作多國之父6我必使你生養極其繁多;國度要從你而立,君王要從你而出7我要與你,以及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,成為永遠的約,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8我要把你現在寄居的地,就是迦南全地,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;我也必作他們的神。」

9神又對亞伯拉罕說:「你和你的後裔一定要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10這就是我與你,以及你的後裔所立的約,是你們所當遵守的,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。11你們要割去肉體的包皮,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記號12你們世世代代的男子,無論是在家裏生的,或是用銀子從外人買來而不是你後裔生的,都要在生下來的第八日受割禮。13你家裏生的和你用銀子買的,都必須受割禮。這樣,我的約就在你們肉體上成為永遠的約14不受割禮的男子都必從民中剪除,因他違背了我的約。」

15神又對亞伯拉罕說:「至於你的妻子撒萊,不可再叫她撒萊,她的名要叫撒拉16我必賜福給她,也要從她賜一個兒子給你。我必賜福給撒拉她要興起多國;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。」17亞伯拉罕就臉伏於地竊笑,心裏想:「一百歲的人還能有孩子嗎?撒拉已經九十歲了,還能生育嗎?」18亞伯拉罕對神說:「但願以實瑪利活在你面前。」19神說:「不!你妻子撒拉必為你生一個兒子,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。我要與他堅立我的約,成為他後裔永遠的約20至於以實瑪利,我已聽見你了:看哪,我必賜福給他,使他興旺,極其繁多。他必生十二個族長,我要使他成為大國。21到明年所定的時候,撒拉必為你生以撒,我要與他堅立我的約。」(創17:1-21)

6 不多久,生以撒前一年,為所多瑪禱告之前 9他們對亞伯拉罕說:「你妻子撒拉在哪裏?」他說:「看哪,在帳棚裏。」10有一位說:「明年這時候 ,我一定會回到你這裏。看哪,你的妻子撒拉會生一個兒子。」撒拉在那人後面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。11亞伯拉罕撒拉都年紀老邁,撒拉的月經已停了。12撒拉心裏竊笑,說:「我已衰老,我的主也老了,怎能有這喜事呢?」13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:「撒拉為甚麼竊笑,說:『我已年老,果真能生育嗎?』14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?到了所定的時候,我必回到你這裏。明年這時候,撒拉會生一個兒子。」15撒拉因為害怕,就不承認,說:「我沒有笑。」那人說:「不,你的確笑了。」(創18:9-15)

7 獻以撒為燔祭的一刻 15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從天上呼喚亞伯拉罕16說:「耶和華說:『你既行了這事,沒有留下你的兒子,就是你的獨子,我指著自己起誓:17我必多多賜福給你,我必使你的後裔大大增多,如同天上的星、海邊的沙。你的後裔必得仇敵的城門18並且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,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。』」(創22:15-18)


以下圖表,以藍點標示 7 次對話的時間:

亞伯拉罕生平時間線
圖片 : © Bible for Everyone Creative Commons License       

聖約發展的進程?


聖經中記載了數次,神主動與人立約,而這些約是一環扣一環的緊密連貫,由創世直至啟示錄,詳情請參考神與人的聖約

亞伯拉罕 永約、聖約、盟約與聖經書卷
圖片 : © Bible for Everyone 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
上帝對迦南人不公平嗎?


當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的時候,祂已預言以色列人將會在外族 (埃及) 寄居,並作奴僕,被人虐待 400 年。到了第 4 代,才能真正享有迦南地 (第 4 段對話;創15:12-16)。

經文也說明,亞摩利人 (此處泛指當時住在迦南地的人) 早已滿城罪惡,只是神延遲發怒,給予他們充分時間 (400年) 去悔改。可惜,他們變本加厲,不少學者相信他們拜偶像的風俗中,多有殺孩為祭的事,令神極其憤怒 (利18:21),最終被神借以色列人的手審判 (申9:4)。

這是仍遺留下來,最大規模的祭祀孩童場所,被發掘出約 200,000 個兒童骨灰盒。它位於古迦太基城 Carthage (800 - 146 BC),他們的始祖便是由迦南移居此地的。相關研究可參考 University of OxfordChris Sinkinson

迦太基 孩童祭祀 迦南 罪惡
圖片 : GIRAUD Patrick @ en.wikipedia.org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延伸閱讀: